幾段關於愛情的故事串連,讓我把在臺北市各地的朋友們,介紹給正在看的你和妳。
一、愛情開始的大稻埕
友人說,在臺北,愛情的起點,就是霞海城隍廟。這麼說起來或許不無道理,畢竟,城隍原是城池的守護神,等於也是代表一座城市的民間信仰神格化象徵,而霞海城隍廟裡供奉的月下老人,更是被當做求良緣的神明,不僅當地人信奉,也成為許多年輕的日本女性觀光客,一定要來點香祈求良緣的所在。
大稻埕和迪化街,傳統上來說,是個長輩們辦年貨的老街,但近年來,許多懷抱著夢想的年輕人,因為 URS(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)「都市再生前進基地」的進駐,開始到這充滿了傳統老台北格的街區,來尋找並實現自己的夢想。
例如一開始我提到那「友人」,便是一位叫做小麥的勇敢女子。原本帶著團隊在世界各地創意市集擺攤的她,自述著:「回想決定搬到這一棟建於1850年的紅磚老宅的前夕,原本對未來充滿困惑及未知,小麥來到城隍廟拜拜,當時神明給予她一個『成家立業』的暗示,小麥相信這就是個契機,冥冥中似乎也推動著他們要在大稻埕開創天地。」現在的她,和夫婿 Jerry 一起建立「團圓」這個品牌,發起「團圓大稻埕」活動,讓這個老舊的街區,充滿了新的熱情與活力。
而另一對友人,原本在中研院服務的(另一個)Jerry,則是為了實現太太Febie教小朋友畫畫和語文的夢想,帶著兩人的愛情結晶 Kaya,也在大稻埕「小藝埕」樓上成立了「JFK 繪本屋」;透過這些愛的故事,重新認識一個正在「上升」的街區,相信這裡會成為臺北令一個令旅人流連忘返的所在。
二、清新單戀的民生社區
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,民生社區,原不屬於自己生活經驗中的任何一部分,但是隨著高中的一段單戀,從此愛上這個,原是塑造臺北生活風格的社區。當時跟著單戀的學妹,搭著公車來到這裡,頓覺得唯有這樣的社區,才養得出那般氣質的女生啊!雖是數十年前的往事,而後也又曾戀上住在民生社區的對象,無論如何,這個區域,都成了我自己的「臺北愛情地圖」重要的區塊。
不讓「康青龍」、「溫羅汀」和大稻埕等文創街區佔盡光芒,民生社區的富錦街沿線一帶,不僅早期就有一些攝影工作室進駐,近年更形成另一個美食與設計結合的創意空間落腳之處。其中的「八角寓所」,如同他們的自述:「在2014年夏天,我們聚集在一個樹很多、腳踏車很多、動物很多的地方,一起建構了這個小小的基地。空間是有限的,夢想卻無遠弗屆。希望在各自做什麼事之餘也一起做點什麼夢。」目前的成員有平面設計師、室內設計師、攝影師、廚師、畫家、活動企劃、導演;其中的小曼和志潭,正是一對共同作夢的情侶。
我自己年輕時代的愛情雖已遠去,可卻又在這個區域,見到了新的夢想與愛情誕生。帶著一種前輩的心情,關愛著這些夢想的長成,難道不也是人生樂事?
三、處處留情的忠孝東路
已故的臺灣文人杜十三,曾在1987年發表過一篇文章,篇名就叫《親愛的忠孝東路》,將上世紀80年代台北東區正在蓬勃發展的都會文化,做了極好的紀錄與詮釋。對我來說,流連東區的年月,正好是高中情竇初開、出社會之後追風逐尚、在現實中受挫徬徨街頭……,前前後後加起來、跨越少年到青年近二十年的歲月;走在路上,彷彿翻過一頁又一頁的青春篇章。
從捷運忠孝復興站開始,往東一路走到市政府站,直線長度大約兩公里、跨越了三個大街區;包含了頂好商圈、統領商圈、國父紀念館等區塊,現在大家也就直接稱它為臺北「東區」。它代表的就是從60年代到90年代,臺灣經濟高度成長的年代,許多跟得上國際潮流都會腳步的景觀或生活趨勢,要不就在這個區域首先出現、或者在這裡被發揚光大;因此也成了都會青年追逐風尚的去處。
某一個陽光的午後,我便沿著這條路線,重新細細辨識各個街區的特色:頂好商圈的兩側,俗稱「名人巷」的大安路從中貫串,分佈著來自各省、各國風味的、從平價到高級的美食餐廳;再往東走,過了敦化南路這條美麗的八線林蔭道路,進入忠孝敦化站的區域,位於路旁的上島咖啡店,這個位置過去是號稱台北第一家時尚Café「IR」的舊址,是許多東區孩子的回憶。
而藏身後巷中的諸多時尚小舖,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換了一批新店面、新臉孔,卻始終生生不息、越來越熱鬧,也成為全臺北市永遠具有年輕魅力的街區。往後走到靠近市民大道的忠孝東路四段161、181巷一帶,由「好樣 VVG」品牌開設的餐廳、咖啡館、書店、民宿...等,自成一格,形成了生根於東區的文藝風格小集市。
你幾乎可以說,這裡是將東區的特色,融會於一處而體現出來的菁華。在這裡,我們談的不再只是兩人之間的戀情,而是對於一座城市整體的愛戀。讓我們一起,來走這一趟「臺北愛情故事之旅」。